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周末读好书|初代“播客”的精神世界

2023-08-13 09:12:05 来源:杭州日报

《本雅明电台》


(资料图)

王凡柯 编选/翻译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出版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日,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王凡柯编选并翻译,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比较文学项目主任王璞撰写导言推荐的新书《本雅明电台》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面世可填补国内读者对了解瓦尔特·本雅明的人生及其创作的一个空白,这也是中文世界第一部关于本雅明广播作品的系统中译本。

本雅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其罕见的才华和悲剧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汉娜·阿伦特曾说本雅明是无法被归类的作家,本雅明关于摄影、电影、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研究早已广为人知,但仍有一处时常被忽视,那便是有关他对无线电广播电台的早期历史研究与贡献。

在那个广播还是新生事物、人们还在探讨广播对剧场的冲击时,本雅明已从理论到实践都对声音媒介的独特性保持了高度的敏感。

1923年,德国建立了无线电广播电台。一年后,对新媒体抱有强烈介入兴趣的本雅明,开始考虑将广播作为一种可能的收入来源。后来,为电台写稿和播音也成了本雅明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他亦称之为“面包工作”,是迫于生计的临时工作。

从1927年3月23日在法兰克福进行第一次广播放送,到1933年1月29日的最后一次播音,本雅明往返于柏林广播电台与法兰克福广播电台之间,通过无线电广播这一新媒体创作和发表了大约80到90期广播节目。

它们在本雅明1940年逃离巴黎时被留在了公寓,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扣押与搬迁,辗转各地,直到1983年,《本雅明全集》的编辑才被允许接触这些材料。

在《本雅明全集》的收录之后,将本雅明的广播作品作为独立的整体而进行整理、编选与出版,率先问世的是英文版的《本雅明电台》(Verso,2014),这部中文版《本雅明电台》正是本雅明广播稿的第一次系统中译。

中文版的篇目选择与结构安排,参考了英文版主题排列,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王凡柯精心选取并从德语直译的17篇本雅明广播节目的代表作,分别编入“青少年广播”“广播谈话、广播剧与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关于广播的反思”三个部分,试图勾勒出魏玛时期作为现代广播媒体人的本雅明独特的语言品格和智识肖像。

在本书所选译的本雅明广播稿中,有旧式柏林的日常生活和都市怪谈,有世界上各种真假难辨的邮票骗局和德意志历史上的传奇盗贼,有改编自豪夫童话的儿童广播剧《冷酷的心》和各色文学谈话,还有本雅明关于广播媒介的反思。

这些奇闻逸事来自本雅明自身的童书收藏、报刊记录,以及关于自己家乡的童年回忆或异乡的城市速记,因而它们如此别开生面、多姿多彩。

由于当年的广播没有录音,这些内容不过是本雅明通过无线电广播电台发表的全部作品中的一部分。但从女巫审判到浮士德博士,从被维苏威火山喷发而掩埋的意大利庞贝古城到中国广东一座戏院的火灾,从打工人如何升职加薪到德国人的阅读取向,可以看到他在广播中讲故事,也在广播中创造讲故事的人。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作者:徐海蛟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出版机构:河南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部探究“失败者”面对人生苦难时如何抉择的人生之书。

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张岱、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如雷贯耳的人物,却都是科举落榜者。有的是一考再考,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吴承恩从十几岁考到45岁,蒲松龄从19岁考到71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一句话道尽了他们命运的悲辛。但是,他们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印迹。多舛的人生经历,丰富的人生况味,不一样的人生格局与精神气度,能给当下备受高考、考研、考公及奋战在各条考试战线的现代人良多启迪。

作者徐海蛟,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三毛散文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等。徐海蛟在书的序里写道:“众生皆奔功名去的时代,我将目光和敬意投给了失败者。失败和苦难本身不值得颂扬,但有一种东西有意义:面对失败和苦难时人的选择。离乱、偏见、困厄的风暴过后,生命仍可以在泥淖里绽放。这些落榜者,除了不灭的人格和作品,对世界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以自身为范本,于世俗标准之外,发掘出更多生命附加值,向横行人间的教条和单一大声说不。他们告诉后世的年轻人,主流与世俗评定的成功,或许会令你一时荣耀,灵魂认定的路,却有可能让你被时间和时间里的后来者记住。”

这是一部写满了落魄的书,不过落魄仅仅只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只是一种持久的考验,它的前方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求索,是人性在暗夜里闪现的光亮。也正是这些伟大的痛苦,才建构了伟大的人的精神殿堂。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命运的蹭蹬,有时是别样的眷顾。在这部探究“失败者”面对人生苦难时如何抉择的人生之书里,作者以深邃通达的笔致体察和还原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深厚的人文积淀书写对特异生命的理解,与他们的灵魂对话。对生活在“内卷”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高度和个性的参照。

《中国戏七讲》

作者:李楯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真正的中国戏,存在的历史并不长,昆曲,不过400余年,京剧,不过160年。但在学者李楯看来,“它却蕴含了一种传统的汉文化中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方式,接续了自诗(经)而后,诗、词、曲、剧一脉相承的一种基于‘兴发感动’的文学述说和情感表达方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经验,表达了一种‘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的文化主题,也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或理念。”李楯认为,作为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生命曾经的组成部分,中国戏可以当成是用来解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入口。

在一个朋友的督促下,李楯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戏的讲座,认真回顾了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时不到半年的学戏经历和自那时起至今对“戏”与“人”关系的认识。这些讲座内容被结集成书《中国戏七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

古人常说:“登高必赋。”诗词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历史长河绘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诗词之后,中国人用什么表达情怀?李楯认为,是戏。在他看来,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著名演员杨立新评价本书——

李楯看戏、唱戏、写戏、研究戏的水平,堪比大家,不同于“职业”演员和研究者,正因他不是“职业”的,他才能同时有观众看戏的角度,台上唱戏的角度,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维度的思考,使《中国戏七讲》饶有特色。

这七讲(五十节)听来、读来不累,是因为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由哪一出戏说起,或由哪个人物道来,也许是某一种功法作为开头,也可能直接从唱念做打说开去。我是一个喜爱戏曲的搞话剧的人,我深深地知道表演是很难描写的。而李楯给我们讲了那么多戏,那么多人,那么多故事,那么多台上台下的道理、技法、规矩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沿革,现代的,传统的,简直是包罗万象。

上一篇:镜子有黑点怎样修复(镜子有黑点怎样修复视频)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资讯 更多+

周末读好书|初代“播客”的精神世界

2023-08-13

镜子有黑点怎样修复(镜子有黑点怎样修复视频)

2023-08-13

山东 临邑(临邑吧贴吧)

2023-08-13

湖光山色的诗句古诗 湖光山色的诗句

2023-08-13

上海独生女被姨妈做局吃绝户:多少亲戚,盼你好又怕你好

2023-08-13